2009-09-23

得失之間 ---- " 諫逐客書 "  by " 李斯"

[ 導 ...  ]

〈諫逐客書〉的寫作背景,導因於韓王派遣水利工程師鄭國入秦,說服秦王興修水利、鑿渠灌溉,藉以消耗秦國民力,換取韓國喘息生存的空間。然而韓王的疲秦陰謀終究被秦王揭穿,從而頒布「逐客令」以絕後患,楚地出身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幸秦王政還算是位肯納諫言、知錯能改的君王,在李斯的勸諫下收回了逐客之令,也一圓李斯冀望在秦國飛黃騰達的夢想。這時的李斯何其幸運!但他又怎知此時的幸運終將帶給他和他的家族更大的不幸?再看看秦國歷代君王為了國家的發展,大格局地廣納賢才,胸襟開闊地接受來自各方的建言,終使秦國快速崛起,成就一方之霸




[ 本文 ]



諫逐客書    李 斯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祇為其主遊間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
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
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井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
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
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井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
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
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與,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
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
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官;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
;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官,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
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
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
,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
,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
在乎笆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致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
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
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
,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 Reference ]


1. 李斯諫逐客書〉補充講義壹、課前暖身貳、作者生平

       HTML 版
       docs_pdf  版


2. 李斯  -  諫逐客書


3. 谏逐客书-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4. Racklin's 阿土伯程式大觀園: 李斯諫逐客書

5. 李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6. 風起時我寫下...:褒貶不一談李斯(下) - 樂多日誌
7. 李斯 - 諫逐客書

8. 從  李斯---諫逐客書, 看開放的強國戰略  @ 謀略講堂:: Xuite日誌
9. 談文說史: 談李斯諫逐客書〉中的「德」 - yam天空部落

0. 郑国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秦之兩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鄭國渠@ 藍色軒言:: 痞客邦PIXNET ::   (  圖文  )


i. 地無四方、民無異國李斯的全球化概念領先西方在《諫逐客書》---   中時  Timing財經網...



[ 影響 ]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37,戰國時代的秦國君王贏政,發布了一個鎖國令,


因為當時在秦國的內部,本土意識極為高漲,


秦   先後發生


鄭國渠  的  <疲秦>事件  及   呂嫪亂政        事件,


秦國宗室大臣因此皆乘機來對秦王諫言


說: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


李斯亦在被驅逐的賓客名單中。李斯對鎖國,深不以為然,遂給秦王上了一個諫言書,這也就是史上極為著名的李斯  <  諫逐客書>  




真正背景原因


根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係因為秦人識破了韓國所實施的<疲秦計畫>,在憤怒之餘,才下逐客令書,要把所有非本土的外來賓客,一律驅逐出境,但我們認為這應該不是秦王逐客的主因,


因為,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秦王雖然對於韓國的疲秦計畫十分忿怒,但並沒有繼而牽怒於被韓國派來秦國築渠的韓國水利專家鄭國


《資治通鑑˙秦紀》中有段這樣的記載:


韓欲疲秦人,使無東伐,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鑿涇水自仲山為渠,並北山,東往洛,中作而覺,秦人欲殺之,鄭國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乃使卒為之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知道,秦國人在識破鄭國(人名)是為「疲秦」而來時,是想殺之洩恨的,但鄭國的一套論述,卻說服了秦王 政,




當時關中地區是為「澤鹵之地」,是屬於鹽鹼低注的地方,這是相當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的,鄭國說,如果渠道能完成的話,對於秦國的農作生產與穀糧運輸,是有極大助益的,這就是所謂<秦萬世之利>




秦王 政一聽,不但不殺鄭國,還要他繼續去完成築渠工程,待鄭國渠完成後,正如所言,<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這就是鄭國渠的由來,




那麼秦王下逐客令的真正原因是甚麼




我們認為真正的原因是秦宗室大臣的權力慾與權力危機意識在作祟,




因為,秦國能稱霸諸侯靠的都是外來賓客在為秦打天下歷代君王皆重用外來人才以致秦國日益強盛外來人才亦感在秦國有發展機會,因此源源不絕地進入秦國,以求一展身手,但這樣一來,卻嚴重排擠掉秦國宗室的發展機會,威脅到他們既得的權力地位,讓宗室之臣深感大權直旁落 對未來惶恐身感不安 




因此宗室大臣一逮到機會,就假借鄭國渠事件 呂嫪亂政等事件合力欲將外來賓客全驅逐出境而後快,


而秦王 政是在整體宗室大臣合力施壓的壓力下,才下逐客令書,


目的是要緩和一下局勢,至於李斯的諫逐客書,表面上是在諫秦王的,其實他是在替秦王的國政做辯護,


 李斯諫逐客書的真正對象,


是對抗秦國的宗室大臣,


非秦王


而秦王是在透過李斯的諫逐客書,卸除宗室想要排擠外來人才的壓力,那為什麼秦王 政下逐客令書要做得跟真的一樣


因為,他要藉著宗室的排外壓力,逼著外來人才,要更為秦國效忠,更賣力,




這種領導統御術之要,看一下唐太宗的故事就可明瞭,大唐開國名將徐懋公,原名為徐世勣(唐太宗賜姓李,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李勣),


唐太宗病危時,為思穩定他死後大唐江山的政局﹐他先把李勣外放,貶他為疊州都督﹐又密囑太子李治(後為唐高宗)繼位後立即把他找回來,委李勣以重任﹐教高宗可以成功地收攬李世勣對嗣君的忠誠。




秦王政的作法跟唐太宗其實如出一轍


試問秦王 政在宗室強大的壓力下,從下令逐客,到接受李斯的諫逐客書把賓客找回來,在這一來一往中,解決甚麼國家危機,成就了甚麼國家的大政,相信大家可以明瞭那麼,秦王 政或者是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所要告訴秦國宗室的是甚麼呢?其實就是一個觀念--鎖國是在誤國助敵而已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唯有開放,能吸收各方外來人才,各地美好資源源源不絕來投入,吸天下之精華於秦國,秦國才能強大, <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換句話說,


秦王跟李斯講的,就是秦國以開放秦國,吸收天下之精華於秦,為立國國策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若非民無異國,廣納外來人才,如何擁民以知夷制夷,逐鹿天下,若非開放市場,四時充美,秦國如何可以四季皆有世界最美食美果享用,反之,如鎖國排外,反把人才,美好資源,天下之精華奉送給敵人,這不是賣國<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是甚麼?










[  2008  ]







地無四方、民無異國 李斯的全球化概念領先西方 在《諫逐客書》裡,李斯曰:「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以大自然的法則,說明只有更開放才能使國家富強。

【于國欽】 2008/07/20 工商時報
近日隨著政府開放兩岸直航、解除登陸投資上限、放寬陸資來台上市限制、並修法讓兩岸人員往來更為自由,若干反對者即認為台灣企業從此奔向彼岸矣,台灣將加速邊緣化,但真有如此悲觀嗎?
西元前237年,為了該不該與鄰國進行貿易及人員交流,秦國上下也有一番爭論,部分秦國謀士認為來自韓國的水利工程師以開鑿河渠助秦發展農業為名,根本之圖則在耗盡秦國財力人力,是疲秦之計,因此要求秦王驅逐所有外國人。
2千多年前,即啟蒙自由經濟思想。
這些來自他國的水利專家是否有疲秦之計,難以論定,惟在漫天烽火的年代,秦王還是基於國家安全公布了《逐客令》,所幸在李斯《諫逐客疏》一文上奏陳明利害後,秦王收回成命,也正因如此,這條使關中成富饒之鄉的鄭國渠終於在兩年後峻工。
李斯以秦王所佩之玉、所握之劍、所騎之馬、所穿的衣服、所聽的音樂皆非產自秦國,證明自由開放的重要,也直斥鎖國政策的不當,他在《諫逐客書》裡寫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李斯以大自然的法則說明只有更開放才能使國家富強。
《諫逐客書》接著說:「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而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賚盜糧者也。」
這段文字薀涵著今天全球化經濟的思維,李斯認為在各國激烈的競爭裡,吸引人才猶恐不及,如果還下逐客令把人才趕走,等於是把兵器借給敵人,把糧食賞給盜匪,文字寫得深刻,也寫得實在。
李斯是楚國人,在逐客名單之列,《諫逐客書》一文雖難脫為自己辯駁的色彩,但其「地無四方、民無異國」、「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的主張,確實是經濟思想上的一大進步。
西方早年重商主義者如同那些秦國本土的謀士,以保護本國產業為第一要務,排拒自由貿易,17世紀經濟學家巴爾本(Nicholas Barb on)算是主張自由貿易的第一人。
他在1690年所著的《貿易論》一書中直指英國經濟衰落的原因即在於貿易禁令太多,許多主流的經濟學者認為禁止外國產品進口才能引導民眾消費本國產品,但巴爾本認為這是一個大錯特錯的觀念,他寫道:「英國的絲綢一個人想買多少就可買多少,但是他不想再買它們,而想花錢買威尼斯的針繡或法蘭西的絲綢。他可能在不想吃英國火腿時,卻想吃巴伐利亞的火腿。所以禁止外國商品不必然會引起英國同類商品更多的消費。」
對於外國人才的引進,巴爾本在貿易論一書中也直陳:「政府應制定一般入籍法,規定所有在英國購置土地的外國人都能享有英國人的自由,如此一來,這個引進人才的政策會比軍隊開拓出更廣大的領土。」
開放已是必然,不是成功就是失敗,沒有第三條路可以選擇。
巴爾本認為一個開放的經濟政策除了可以帶來富裕、國家版圖的擴大之外,同時也將帶來和平,因為兩國之間的商業活動將使勞動者得到的工資超過打仗的報酬,從人類追求最大利益的角度來看,自然願意過和平的生活而不願打仗。
巴爾本發表《貿易論》後33年,亞當斯密才出生,亞當斯密《國富論》有關自由貿易的觀點不少是出自巴爾本,舉例來說,國富論描寫自利心的最著名的一段話:「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麵包師父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心的打算。」與貿易論:「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大顯身手,釀酒師、麵包師父、屠戶、廚師、外科醫師即為維持生活而提供食物和藥品。」兩人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顯見巴爾本確實是主張自由經濟的先鋒。
相較下,李斯這一篇《諫逐客書》內容直指「地無四方,民無異國」的自由經濟思維,又比巴爾本早了1900年,而且秦帝國的成功正是自由開放、廣納天下人才的結果,近代英國、美國的市場開放政策也同樣為他們締造出歷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台灣今天所面對的是一個快速全球化的環境,不論台灣樂意與否,開放已是必然,差別只在,台灣是願意在我方還能掌握優勢下有秩序主動開放,以致成功,或是在失去優勢的紛亂中被動開放,以致失敗,而在這兩者間已沒有第三條路可以選擇。

0 意見:

張貼留言

##HID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