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4

蘇東坡 / 蘇軾_sue_shino



林語堂

曾說蘇東坡是莊子或陶淵明轉世,袁中郎是蘇東坡轉世。


蘇東坡是五戒和尚轉世

... ...


[ Link ]


莊子 -> 陶淵明 -> 王維 -> 五戒和尚 -> 蘇東坡 -> 袁中郎 -> 徐真量 -> ??? -> ???


杜甫





[ Reference ]

1.蘇東坡參禪三偈 post

2.蘇東坡, 秦檜 的前世 post

3.蘇東坡和黃庭堅的前世 post

4.蘇東坡的輪迴 post

5.蘇東坡 轉世 google

6. 蘇東坡 - 三世因果 post


7. 蘇軾 wiki post

8. 徐真量 : 廣欽和尚 提過 ...


7 則留言:

  1. Canton_evangelism_method2010年1月21日 下午5:44

    走在 月光邊境 - Grant 亂哈拉 【葡萄藤】在地生活網 - 部落格 http://www.putao.com.tw/blogReply/8163

    ~安住每時每刻的自己~ 閒雲 : April, 2008

    高中時的回憶(我的宗教之路的緣起)

    「廣傳道法」

    http://kevinlo5858.spaces.live.com/blog/cns!251A3F69C8A695D!236.entry

    回覆刪除
  2. 03-三毒 - 貪、嗔、癡 - 鼎吉咖啡館 - 德風古玉棧 - Yahoo!奇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ameul-coffee/article?mid=60&sc=1

    回覆刪除
  3. 蘇東坡,秦檜 的前世--佛教部落格社區 http://big5.fjnet.com/gate/big5/club.fjnet.com/590927/viewspace-14687.html

    蘇東坡參禪三偈 - 劉曉林的個人空間 - 佛教部落格社區 佛教線上 - Powered by X-Space ( ...

    東坡居士 參禪三偈,錄如下 :

    參禪前認識是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參禪時體會是 :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參禪后悟道是 :

    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三偈廣為流傳,且極具深意。

    讓我們來看三偈的結束:

    參禪前---只緣身在此山中。
    參禪時---廬山煙雨浙江潮。
    參禪后---他日如何舉似人?

    是不是可以這樣作推 :

    參禪前一切源於人。
    參禪時一切緣于物。
    參禪后一切緣於人。

    我曾這樣想過並做論過人生過程的三境界 :

    不知足---知不足---足不知。

    若兩者作比,當有暗合。

    東坡參禪,你我參禪。參禪最終的落腳之處始終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

    回覆刪除
  4.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生命的華麗與冒險-新浪部落 http://blog.sina.com.tw/moore/article.php?pbgid=11426&entryid=1542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如何舉示人。

    蘇東坡在神宗元豐二年(1079-時年44歲)經歷「烏台詩案」,受到百日牢獄之災後,於1084年49歲時,自九江登上廬山。在游覽過程中寫下有關廬山的三首詩。

    一、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三、宿東林寺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如何舉示人。
    在「宿東林寺」中,蘇東坡將夜裡所聽到的嘩嘩溪聲,比喻成廣長舌;「廣長舌」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至髮際。<阿彌陀經>記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滅實言。」
    詩中以「廣長舌」比喻暗夜溪聲如同說法,又認廬山幽美山色,以為清淨法身;既以「八萬四千偈」表示溪聲滔滔不絕,又以「如何舉示人」說明當下似有所感、若有所悟的心理狀態。

    回覆刪除
  5. 公案拈提第七輯-526-三平萬里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2016/Book2016-526.htm

    對聯:16. 詩情道意 http://www.sutrapearls.org/duilian/du16.htm

    廬山詩偈 ── 蘇東坡的悟道詩 - 普陀文集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ptt1/2175829

    蘇東坡先生的「廬山詩偈」,據說是一種「悟道」之作。

    其一云: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未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大義,是說 ;

    凡夫的身心尚在煩惱業緣纏縛之中,未能超出三界(只緣身在此山中);故用凡夫的眼光,來看星辰日月,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種種境界,全屬(生住異滅,遷流變化,千差萬別」的幻妄現象(橫側、遠近、高低、各不同)。而不能悟識到「一如」的理體(未識廬山真面目)。
      青原惟信禪師「上堂法語」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觀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

    ── 蘇東坡的這首詩意,便是「未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第二首詩是說 :

    修道的人,在尚未「見道」之際,日夜急急遑遑,恨不得有個「澈悟」。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更喪考妣」(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證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時,才翻然曉得:「生佛一如,迷悟不二。本自現成,有何稀特」?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依然本地舊家風」。「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到得原來無別事)。此中意義正和惟信禪師的「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有些相似。
      不過吾人當知:這一句「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境界,已和「未參禪前,所見山水」不同。未參禪前所見山水,是「認假相為真實」的凡夫執著見地。及至「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地步,已是悟見「真空的理體」功夫。再到「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境界:這已是從真空而轉向妙有的道理了。然而這時所見的「山山水水」,已是如幻如化,非有非空」;凡夫的「死著固執」,不可同日而語矣。所以說:「到德原來無別事」,依舊是「廬山煙雨浙江潮」而已。


      其第三詩云 :

      「溪聲盡事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明日如何舉示人」?

      這首詩的意境,更加高妙了。

    前兩句乃是透示著:「翠竹黃花無非般若,風流鳥語盡是佛音」的意境。也就是說:盡大地虛空世界國土,無微塵芥子許,不是清淨法身的。

    「清淨法身」即是「常寂光佛土」,只以眾生妄想執著,起惑造業,不能證得而已。假若能直下認取,立地承當:別塵塵剎剎,無一而非佛法妙用矣。

      「夜來八萬四千偈」者:釋迦如來,大作夢中佛事。所說「八萬四千法門」:本來是在「無法可說」之中,而方便的「說而未說」。既然是「無法可說」「說而未說」,那麼還有何法「舉示於人」的呢?此正所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境。其實:「真實佛法,無開口處」。「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也實在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之也。

      總之,這三首詩偈的意境,一首高於一首。而且可能由於網友們的見地不同,而對它的理解各異。尚望識者正之。

    發佈日期 :2008年08月30日(星期六)
    資料來源 :原載民國四九、一、十一,覺世旬刊及懺願室文集

    回覆刪除
  6.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1&t=104769&p=6


    蘇軾 四十九歲時,遊江西廬山,夜宿東林寺,聽
    東林常聰禪師講「無情說法」的公案,不太瞭解。第二天清晨醒來,
    蘇軾聽見了溪流的聲音,看見了清淨的山色,賦一偈說 :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大自然森羅萬象都是佛性的顯現,都在作「無情說法」。蘇軾悟道有得,
    洋溢著急於告人的欣喜之情,便書寫這首詩偈贈給常聰禪師。

      蘇軾的詩把玄妙的佛理和大自然的美景有機地融和在一起,由於意象生動,引起後來許多迴響。

      雪堂的行和尚讀了蘇軾的詩後,認為「溪聲」、「山色」、「夜來」、「他日」
    是葛藤,把它去掉,變成

    「便是廣長舌,豈非清淨身;八萬四千偈,如何舉似人」?

      有一位正受老人看了,覺得「廣長舌」、「清淨身」太露相,改成了對聯 :

    「溪聲八萬四千偈;山色如何舉似人?」

      庵秈和尚看了,搖頭說 :「『溪聲』、『山色』也都不要,若是老僧,只要『嗯』一聲足夠。」

      《五燈會元》卷六中記載 :

    證悟禪師舉蘇軾詩說:

    「若不到此田,如何有這個消息!」


      庵元禪師說:「是門外漢耳!」


      證悟禪師 聞次日晨鐘聲,領悟說:
    「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北京廣安門內報國寺(又名大慈仁寺)大殿聯說:
    「廣長舌在無言表,清淨身參非色間。」


    http://blog.xuite.net/shutter/home/14252429

    回覆刪除
  7. writeart0912 文字魔法師:感謝恩師(一) - 徐真量 老師 - 樂多日誌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or

    若人知心行,普照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行ㄏㄥˋ


    --- --- ---

    溪聲原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妙色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明日如何舉似人。



    or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如何舉示人。 蘇東坡

    版本眾多

    老師 偶而會 改一點...

    偈 ㄐ一\


    --- --- ---

    http://blog.sina.com.tw/yi0127/article.php?pbgid=38630&entryid=612205&comopen=1&trackopen=1

    《星雲禪話》詩偈論道


    作者:星雲大師


    宋朝文豪蘇東坡對於禪的修持很有心得,他有幾首詩說得很好,把禪的境界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未參禪之前的境界:「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真正參禪,是另一番境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開悟以後,他又做了一首詩:「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最後這首詩,氣勢尤其磅礴,非常驚人。

    有一天,圓智證悟禪師去看此庵景元禪師,兩人夜裡閒談,證悟禪師就舉蘇東坡的詩,說這是不易到達的境界。

    此庵景元不以為然,認為這種說法是還沒有看到路徑,哪裡能說到了目的地呢?

    證悟禪師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假如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消息?如何能見道?」

    景元禪師說,這只是門外漢而已。證悟禪師就要求景元禪師為他點破。

    景元禪師說:「且從這裡用心參,或許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處。」

    證悟聽了以後,茫然一片,整夜深思,無法入睡。不知不覺天亮了,忽聞鐘聲,恍然大悟,去其疑雲。他說:「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他拿此偈語奔告景元禪師,景元說:「早向你說是門外漢嘛!」



    禪不是語言能說,也非用文字能寫,更不是用心去想的;禪,完全是透過「悟」才能體認。證悟禪師一夜深思,那鐘聲終於撞開混沌的心扉,他和蘇東坡的境界就不同了。禪不是知識,是靠自己實證體悟的。

    回覆刪除

##HIDEME##